需要逃生的形態

以下兩款是需要逃生的危險形態
(反之,若果股價大跌,但未觸及逃生形態,可用減倉代替,甚至個別走勢強勁的股票,可以大膽「坐」至危險形態出現才賣出)

1.) 一日反轉:
根據livermore原裝正版定義的三個條件:
-本日高位比昨日高位高
-本日收市點比昨日收市點低
-本日成交量比昨日成交量多

「一日反轉」代表有人期望過高,但與此同時有人很悲觀,而且因為量大,不只散戶,連大戶也各持己見,是見頂訊號。

2.) 跌破「最小抵抗點」:
亦是完全跟隨livermore定義:
-每隻股票有其「股性」,在某時間內,在價量點後只會「慣性回調」一定的百分比,視個股而異,少至3%也有,最多為價量點的7%。
「慣性回調」的最深百分比就是「最小抵抗點」。
通常「最小抵抗點」附近會見強力支持。

若果跌穿「最小抵抗點」,走勢很可能轉壞。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雙城記

忽然諗起「雙城記」開頭個段,勁fit現在股市及股民的心態: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只愛一個 - 你就死定了

朋友是長線投資者,鐘情某一隻股票。
現正「股市大減價」,他當然「出擊」購入。

但是他處於兩難:
明顯大市向下,若「忍一忍手」極可能買到更平貨
但是心裏硬是想:萬一這是股票低點,一去不返,我不入市,豈不抱憾終生?

朋友,有沒有「講中你」呢?

這個情況就是「只愛一個」,加上愛不釋手,不得到不甘心。
好像人們買樓一樣,老婆一入屋,就驚為天人,認定為 dream house,一定要老公買。
試問怎會不成交,而且該交易怎會不被人「劏」?

亦正如可愛的小女兒一見到櫉窗的可愛公仔,
就嚷著「要買」!
試問慈父就算怎樣理性,怎樣計算,怎會可能達成金錢上對自己有利的成交?

股市是冷酷無情的,只有最理性的人才能賺到最高的利潤。
買股票,就要有「師奶買餸心態」:

你估師奶不著急嗎?她可以不買餸嗎?她心裏也知道,她必須買到餸,否則「大鑊」。
但是老練的師奶不會被菜販「食住」。相反,她會「食住」菜販:
「你D菜都唔係好新鮮啫」
「就嚟收檔 la wor,你賣唔哂點算?不如平D賣俾我啦」
(絕招)「我都係過隔離檔睇下先」

重點是:
把心態調整為「滿不在乎」

有人說過:
若果想追到一個受歡迎的女子\男人,首先要把自己假裝為受歡迎的男人\女子
這是不無道理的。

朋友的情況,應該先問自己:如果錯失了這一次買入,會否多年惋惜?
如果答案是正面的,我幫不了你,星期一開市「拿拿淋」去買,免得自己 law law luen, 買完就不要再看股價了。

若果是否定的,機會錯失了可以平常心對待,那樣,你的心理素質強化了,可以「放長線釣大魚」。

今日唔啱,聽日入,下個月入,再唔係,下年才入;一隻唔啱,「吼」第二隻
(你話你睇好兩隻的)

俾個偶像你參考:
巴菲特到目前為止都無甚大手筆,除了 boa 的優先股。
我相信 peter lynch 若仍然掌權基金,亦只是入了一部分「貨」

(但是大家睇還睇,唔好亂用到不適合的領域,陣間你「一腳踏幾船」,話是我教你要「抽離」,我唔會認數 -.-")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歷史未必可靠

剛剛在小巴聽到財演,說甚麼「跌破歷史市盈率,已到底」。

個人認為,在非同尋常的跌市,研究群眾心理遠比冰冷的歷史數拉據可靠。
我會等市場,群眾心理,告訴我底部在哪裡。

恆指周線向上便很可能到底。
恆指月線向上便幾乎肯定已到底。

我不介意錯失「絕對底部」。
抓住「相對底部」已經十分滿足了。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Facebook 入市指標

繼 peter lynch 的 cocktail party 入市指標;
( peter lynch 有一次在市場氣氛極壞的時候去 cocktail party, 他一表明自己是基金經理,所有人客都避之則吉,反映人心過度虛怯,是入市的大好時機)

小弟今日在朋友的 facebook 裏注意到一個罕見的現象:
朋友在 facebook 提及一隻股票及建議買進,
但是居然沒有人 like 或 comment!

當中含義不需要詳細解釋吧!

睇嚟時移世易, cocktail party 入市指標應該改為 facebook 入市指標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思前想後 - C捷的「惡搞」

(本文只為輕鬆娛樂性質,如冒犯了任何人士的「長倉」,請多多包涵)

「C捷」真是一個好老師:

物理:這兩日「雷人」的股價變動註釋了甚麼叫做free falling(自由下降)
商科:業績公佈,不足一億的淨利註釋了甚麼叫做「生意白做」
數學:每年平均賺40億,但打算來年用180億「搞好品牌」,告訴我們不懂計算的嚴重後果
英文:用「catastrophe」去形容「C捷」恐怕不算過分
中文:「過街老鼠」恐怕是最貼切的形容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不要「盲目」逆流

(請參照「血的教訓」)

小弟在大學修讀物理的時候,遇到很多professor.
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位professor.

Professor A 主張我們要敢於懷疑,鼓勵質問權威,即使和他「爭論」亦毫不介意。(當然,大部分爭論的結果,是 professor 的理據站得住)

他舉例,偉大的愛因斯坦因為「勇於質疑」當時的權威(牛頓理論)而發現了「相對論」,顛覆了整個物理界。

Professor B 則相反,他建議學生「腳踏實地」,不要「發夢」,他經常遇到學生聲稱在實驗中發現了特殊的數據,從而可以推翻一些物理理論。他永遠會提醒學生:
「如果你發現了一些那麼多人用了那麼多時間都發現不了的東西,
這樣你有微乎其微的機會是對的,可以改變科研界,
但更可能的是你有些東西錯了。」

無一例外,所有聲稱「發現了特殊的數據」的學生,都被他找到了錯誤所在。

當時的學生都不太喜歡 professor B, 畢竟那裡會有人喜歡被「打沉」?

現在人成熟了,「鋒芒」減少了,靜心思考一下,professor B 的提醒大有道理。
「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所有人一致的公認,是對的。
回想一下,即使聰明,自信如愛因斯坦,他亦用了十年八年的時間,先假設牛頓是正確的,再審視自己有沒有錯誤。

應用在股市上,除非你絕對肯定「力排眾議」是對的,而且有絕對的財力和時間去「守」,
否則切忌「逆流入市」,尤其「逆版塊入市」。
等跌勢喘定會是較理性的選擇。

講一個例子:
中國房地產版塊被「唱完又唱」,「洗完再洗」。
姑勿論市場的見解是對還是錯,我留意到的事實是,市面上找不到恒大(3333:hk)熊證或認沽證。

如果這不是代表「莊家」一致對準砲口,認為恒大短期內不可能不跌,以致沒有莊家敢take risk, 還可以代表甚麼?
假設你睇好「恒大」,你的資金夠膽今日入市嗎?

我唔係唔夠膽,但是相信有更好的時機。

(信報 14/9) 「金九銀十」變「銅九鐵十」

(版主按: 近乎所有人都認為,以很長線來說,中港股市有排升。我亦同意。
但是近期的跌市已經是尾聲,還是只是序幕?
即使是長線投資者,現在手持現金,都希望更準確地出擊「入貨」,
至少希望避免「出手」後,親身見證了第二次金融海嘯(如有)。
究竟「套鬼故已經播完」(最恐慌的時刻已過),還是「這個只是開始」?
以下的評論,由星斗小市民的角度出發,可能會有所啟示)

原文如下:

電影《黑超特警組》(Man in Black)第一集裏,兩位探員發現地球上的外星人急於逃難,逐出發尋找原因來到報攤,老探員M買下多份小報及八掛雜誌,並跟剛入行的探員J講︰「這些是全地球最好的調查報告。你可以看《New York Times》,或會夠運碰到有用資料。」就這樣,一份小報的封面成為他們找到外星蟑螂的線索。

要分析經濟實況或行業氣候,追縱CPI、PMI、樓價、失業率等個別數據是例行公事。不過,一些不起眼的報道及評論,有時比冰冷的數字來得更真實。

從房屋價格及供應所見,美國樓市有回穩迹象,但從網友轉載的文章 Bulldoze: The New Way to Foreclose(by Stephen Gandel)所見,現實並非我們想像中樂觀。

金融海嘯後,美國銀行沒收了很多房產,卻無法售出套現。與其賤賣頂爛市,或放着不管白交稅及保養,銀行決定將廉價的物業拆卸,再將土地捐贈給地方政府。其他銀行及金融機構(包括房利美)相應效法,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是重點對象。就這樣,市場供應減少,房價跌幅回順,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仍可信嗎?

同樣,若果對內地的實體經濟充滿問號,研究「金九銀十」現象是不錯的起點。

「金九銀十」是內地消費市場的時間概念︰由於天氣由炎炎夏日轉為秋高氣爽,市民的消費心理變得輕鬆,花錢方面就會更為闊綽。此時此刻,各內地房產商賣力地推售新盤,汽車、珠寶等零售商則進行促銷活動。

但踏入9月,「金九銀十」未有於內地樓市應驗,更有網民用「銅九鐵十」來形容現時銷情。

根據網上報道,武漢一個房展會上,新樓盤展館仍然人山人海,但往常比它更興旺的二手房展區,卻異常冷清,甚至出現工作人員比參觀者還要多的現象。除了人流減少,一手樓比二樓的價差是另一主因。二環新房售價比三環二手房更便宜是今年展銷會的特色。

北京更創下近年最慘淡的旺季開局。根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當地9月上旬的成交量為3906套,雖然比8月上旬上漲1.8%,但較2010年及2009年同期則下跌了60%及75%,而且成交價格開始出現跳水。信貸收緊、限購令等調控政策的效用開始浮顯,買家的觀望情緒升溫,是房價調整的前哨。

出口業又如何?海關總署公布,8月份出口額達1733億美元,同比增長24.5%;但是,相比7月份有18.2億美元輕微倒退。

聽聞許多依賴出口的內地廠家多月前已接不到訂單,中小企倒閉潮亦已搬上新聞時段。曾參考金融海嘯時數據,外貿數字與股市有二至三個月的滯後,9月份數字不容樂觀。

知道地方政府積極遊說SOHO中國的潘屹石買地;溫州、台州、衢州、寧波等地接連出現「老闆走佬潮」;銀行用10克金條換取11.8萬元一年期存款……閣下還要期待什麼數據,去證明內地經濟沒有事?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競爭 vs 自我進步

這回講投資心態。

幾日來領略了很多。
先是數星期的動盪市,再有日前與朋友的討論,究竟要以「競爭」,即「長期打嬴大盤」為目標,還是追求「自我進步」,即是不與大盤比較?

今早聽了點音樂, bach 的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音樂真是神奇,思緒平靜了很多,開始看到一點東西。

其實所謂「長期打嬴大盤」及「自我進步」根本沒有衝突。
最重要是方向正確,不斷進步就可以了。

至於以「競爭」為動力還是以「自我增值」為動力,只是「各施各法」。
如音樂家,有靠比賽而成名的,亦有累積演出來獲得關注的。

我信奉「競爭才會進步」。
畢竟,「競爭效應」一直被証實是強而有力的推動進步的手段。
當然,要不時告誡自己,不要迷失在「競爭」裏,「尋找價值,讓其升值」才是本。

正如考級或參加比賽,只是檢測的方法,推動自己進步的方法,不要本末倒置。

至於以「自我增值」的,亦要告誡自己,要不時反思,自己有否進步,
否則,在沒有別人提醒及外在推動力之下,很容易原地踏步。

兩種方法殊途同歸。
正如 bach 的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一樣,由最基本的音開始,兩條旋律線各奔東西,最後又回到同一終點。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從「老公」的角度睇「好公司」

(為支持「好公司」的朋友們打氣)

「宏利」本身一直很「專一」(專注發展保險事業),十分顧家,凡事以家庭(股東)利益著想。

可惜錯信壞朋友,連累「輸身家」。(因為宏利收購了美國某公司,而該公司的變額年金業務定價過於進取,累及「宏利」有會計上損失」)。

留意,損失只是「紙上」,但是他太「顧家」,過早同屋企「報定案」(以加拿大的會計準則先行「入賬」)
反而老婆唔識諗,一口咬定老公唔係去咗滾就係去咗賭曬D錢,要同佢「離婚」(拋售股份)。

又難怪既,她聽埋聽埋,太多「老公」(公司)「不忠」了,在出面「花天酒地」,難為D老婆晚晚唔見老公,在屋企喊到「豬頭」咁。到老公被「斷正」的時候,老公仲要「諸多辯駁」,到最後未能自圓其說,就話:
「男人」(公司)是這樣的了!你食我的,著我的(收股息),仲咁多'gee gut'?

可憐老婆們真的想離婚,但是都「一把年紀」了,離婚後又可以依靠誰?
又有咩男人靠得住?

講回「宏利」,老婆嚷著要離婚「不突止」,還做了女人最喜歡的事情
:「唱通街」,找「三姑六婆」(大行)「評理」(評級)

本來「三姑六婆」們對老公的印象不錯,無「把柄」揸手,一直都無咩「閒言閒語」,但今次佢地心諗:
你都有今日啦,仲唔俾我地揾到機會「唱衰」你?

一聲令下,老公遭「降級」,全民「抵制」

可憐老公「內外受敵」,還一心只是想屋企,俾自己目標:到2015年要賺多倍錢,等老婆仔女生活好過D。

這樣好的老公,去邊度揾?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也許,這是為甚麼買進的原因

(轉載自「黃師傅」:"也許,這是為甚麼巴菲特在買進")

道指在過去五個交易日裡已累計下跌了10%﹐有些人很可能會因此感到不解:我現在仍在買股票是不是太瘋狂了?

其實你知道答案的──當然很瘋狂。

儘管說我天真幼稚或痴心妄想吧。反正我上上週四和上週一買進了﹐上週三又再次買進﹐如果美國股市再跌﹐我很可能還會再買。

我不是不知道美國經濟現在搖搖欲墜﹐不是不知道標普下調法國信用評級也許近在眼前﹐更不是不知道華爾街“疾病纏身”。

只是﹐有關美國大盤股的定價已經包含了太多負面消息。要想在這樣的價格水平上安心買股﹐我只需對企業未來長期收益比所有恐慌性拋售的人少悲觀一點就好了。

這很容易做到。

首先﹐大多數人在拋售時想的不是盈利﹐當然也就更想不到長期盈利。

其實﹐大多數人根本連想都沒想就拋售了。紐約證交所(NYSE)所有的股票交易中﹐50%至60%是借助高頻計算機算法來進行的。對它們來說﹐投資也不過就是千分之幾秒的事。

在一個被對沖基金、槓桿操作ETF的即日交易員和受到驚嚇的散戶攪得雞飛狗跳的市場上運用這樣的算法(他們平均的投資期限為48小時)﹐道指僅下跌了500點可謂是個不小的奇跡。

有這樣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週三下午3點﹐有人拋售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股息率3.8%的股票﹐去買收益率2.2%的10年期美國國債。他放棄的不僅是1.6%的收益率﹐還有強生股票的AAA信用評級及日後的上升空間﹐而去購買所謂的“避險天堂”、信譽仍在不斷喪失的AA+級的美國國債。

這是一種末日交易。只有在你認為這個世界將發生大爆炸、或強生公司將炸掉自己或你剛好在尾盤時接到了追加保證金的通知時﹐發生這種交易才講得通。

這些拋售股票的人是不是在自己的腦海里想象了一幅具體且對此深信不疑的畫面:歐元崩盤、經濟隨即發生大規模衰退、強生的收益和利潤受到重挫?

說到底﹐強生的股價和任何股價一樣﹐應當是有關公司未來的自由現金流取向無窮盡的一個數學函數。

當然﹐大多數拋售者不會做出如此糊塗之舉。他們拋售是因為恐慌和悲觀﹐因為別人都在拋售。其實﹐他們在應該買入的時候賣掉了股票。

道指30支成分股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股票的股息收入高於10年期美國國債當前的收益率。這些股票可不只是包括股息收入高達6%的美國通訊公司Verizon或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等半公用事業公司。英特爾(Intel)目前的股價不到20美元﹐股息率超過4%﹐市盈率為個位數。

美國大盤股令人著迷的市盈率倍數和穩定的收益能保證這些股票不下跌嗎?當然不能。

你難道沒有從當年雷曼兄弟倒閉和最近標普下調美國評級中學到任何東西嗎?談到投資﹐就沒有絕對的必然和保證。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可以不斷地在最低點買入並在最高點拋售。

這也是為什麼我買賣股票的時間會交錯進行﹐並延續數週或數月的時間。你不可能總是在對的時間買賣。你能做的﹐就是在其他所有人都陣腳大亂時保持冷靜。

歷史已無數次證明﹐那些在別人恐慌性拋售時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往往能夠賺大錢。

只這一點就足夠支撐我繼續買下去了。

Evan Newmark
****************************************************
要明白一樣野,盡管巴菲特作為股神並不是百發百中,也有買錯和認錯的時候,但往往是,他做對的時間是遠遠多過做錯的時間。他會在常人認為是儍子的時候出手,大家熱情如火的時候便會收手。這和他是不是做保險的,沒有甚麼關係。自GEICO 以來他已經是如此了,四十年來,都是不變。07年,他說股票很貴,大家卻在股票的熱情當中。08年,當大家都對之避之則吉的時間,他卻在這時候出手。
 
他應該是看到一些吸引他的,而你和我,看不到。
 
我寫這樣野,不是說你應該要跟股神買野,而是,在大家陣腳大亂的時候,倉皇的時候,保持冷靜的頭腦。
 
想一想歐豬危機對匯控有甚麼影響? 大家以為匯控是歐債危機的風眼 - 我再問,匯控對歐豬五國的風險暴露是多少? 至少我看不到匯控對歐債有撇賬,法興已撥了不少,因為坐貸比例不低。記著,大家都是公佈緊2011年的中期業績。真正的風眼是坐重了歐豬國債或公司債的銀行,這些銀行的股票不要亂坐。今次不同07年的信貸危機,這些只是很普通的金融產品,輸都是輸掉了投資的本金,還要看銀行的資本金是否可以COVER。
 
交通銀行現價是1倍PB,我說這一、是反映未來六至九個月壞賬會爆到X街,大減派息。地方債會一爆再爆,樓市崩盤。二,做緊超筍價。其餘七行的情況相若。
 
咁如果仲係好亂。好簡單,減倉到一定程度,然後放自己一個短假不看股市。別太緊張 - 我上星期二減倉和星期五減倉沒甚麼分別。想清楚才好下手。不理性下做的決定,通常都是錯誤。
 
我無意在這裡盲目樂觀或和任何人打對台,因為個人的認知有限,況且有些東西在自己的知識範圍是沒法預計,而且我也有自己的應對策略,身邊的人,不宜說三道四。況且輸了的不是全副身家,不要看得太沉重。自古牛熊都是交替,下一個牛市再來,又有何不可?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投資「道德」

今日心血來潮,想帶出這個永恆的話題。

容許我帶出一個例子:某位美國股壇名人,近日高調買入美國銀行的優先股,每年保證收6厘息。

據說是名人主動聯絡美銀,提議這個買賣,而買賣最終促成了。

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感受:
-「路人甲」如小弟,沒有感覺
-名人公司的股東:名人做了一筆好買賣,在市況低迷下,近乎零風險,年年等收息
-美銀普通股股東:好壞參半。
有「名人」「入飛」,股價應該有支持;
但是優先股會優先「吃掉」他們的潛在股息收入,而股息收入正正就是長線投資者買入的原因!

有人話「名人」此舉為「合法盜竊」,會否過分了?
但是話說回來,普通股股東是否在沒有投票權的情況下,被影響了潛在利益,是否「表證成立」?

如果話這是美銀ceo的錯,美銀ceo是否應該拒絕名人的建議?
這樣想回來,名人作出建議是否有爭議的地方?

希望「拋磚引玉」,讓大家討論「投資道德」這個問題。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勝率及取勝幅度,誰重要?

與友人談話,提到「孫子兵法」內一個著名的故事:

2人各自有3匹馬,分別為上品,中品及下品,當中甲的3頭馬都要比乙好,試問6頭馬分3輪對決,3盤2勝制,乙有何勝算?

乙用自己的上品對甲的中品,用中品對下品,取勝兩盤,故意用下品對甲的上品,輸「9條街」都無關痛癢,盤數仍然以2比1勝出。

這是絕佳的戰略 - 當只計「取勝次數」而不考慮「取勝幅度」時。

可惜股市不著重「取勝次數」,只著重「取勝幅度」。

許多人在意「取勝次數」,畢竟這令他們有優越感,但是因而放棄「取勝幅度」,就有點不妥了。
例如多數人會「執少少就離場」,鎖定勝利,但是「輸9條街」仍然「坐艇」。

畢竟wall street的老生常談是有道理的:
Cut loss short while let profit run